
2015年米尔·纳西里(Mir Nasiri)设计了一种含有集成温度控制系统的3D打印机。2016年哈特曼(Hartmann)设计了一种3D打印机,它包含温度控制系统,能提供稳定的温度环境,防止打印翘曲。2017年科朱哈里(Cojuhari)提出了一种基于最大稳定度方法实现控制的自动控制温度的3D打印系统。在国内,一些高校和科研院所在生物3D打印领域取得了很大进展。比如哈尔滨工业大学精密工程研究所、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所器官制造团队、清华大学生物制造中心、浙江大学、西安交通大学等等。

生物3D打印方面,2017年邵(Shao)等人根据CT图像,采用生物3D打印技术,研制出了与下颌骨宏观和微观缺损精确匹配的生物陶瓷支架。2018年赵(Zhao)等人采用新型气流辅助生物3D打印方式,实现了水凝胶微球的制备。他们还在微球内部打印出多种双螺旋微结构。